您的位置: 首页 >健康园地>健康知识>详细内容

省医帮扶丨县人医多学科联合成功抢救一名重症胰腺炎患者

发布时间:2022/04/21 点击数: 【字体:

一个以为是“腹痛”的误会,差点让陈先生丢了生命。在省人民医院(以下简称“省人医”)帮扶下,近期,我院多学科联合成功抢救了重症胰腺炎患者陈先生,挽救了他的性命。





3月某个晚上,35岁的陈先生饮酒后觉得肚子疼痛,一开始他没有过多在意,家人也以为他是饮酒后“胃肠不适”,陈先生自行服用“胃肠药”后,症状非但没有减轻,肚子反而越来越痛,伴有腹胀、恶心、呕吐等,并出现了气短、呼吸困难、无尿可排等情况,在家“坚持”了3天,陈先生自觉病情加重,呼叫了120来我院就诊。经急诊初步检查后,以“重症胰腺炎”收入了重症医学科(ICU)。


查体:体温 36.0 ℃,血压 121/85 mmHg,脉搏144次/分(正常60-100次/分),呼吸促,38次/分(正常16-20次/分),血氧饱和度88%(正常95%以上),口唇及四肢发紫,腹部膨隆,腹肌紧张,上腹部压痛明显,反跳痛阳性,肠鸣音消失。根据急诊腹部CT检查、血气分析及生化等检查检验结果综合分析,考虑诊断:重症胰腺炎、急性腹膜炎并腹腔积液,呼吸衰竭、代谢性酸中毒、肝肾功能衰竭!



ICU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,液体复苏、抗胰液分泌,维护脏器功能等治疗。我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、副主任医师朱颂国表示,重症胰腺炎病情凶险,死亡率较高,约为34%-55%。因患者病情危重,ICU团队紧急行股静脉穿刺置管及连续床旁肾替代治疗(CRRT)。


连续肾脏替代治疗(Contin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,即CRRT)是持续体外血液净化治疗技术,包括血液灌流、血浆置换、体外膜肺、分子吸附循环系统、连续血浆分离吸附等技术,可以清除细胞因子与炎性介质,改善患者免疫调节功能,重建机体免疫系统内稳定状态。



朱颂国副主任随即把陈先生病情汇报给省人医帮扶专家、县人医院长、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方明,方明院长在掌握了陈先生病情后,迅速安排医务科组织了普外科、消化内科、呼吸内科、心血管内科、肾内科、放射科等科室主任进行多学科会诊(MDT),全面评估患者病情,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。



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持续恶化,腹腔积液积血多,腹部压力持续升高,并出现了腹腔间隔室综合征(ACS)、多器官功能衰竭,严重危及生命!方明院长多次查房指导诊治方案、持续关注陈先生病情进展,再次组织第二次MDT,由普外科团队两次行腹腔穿刺引流术,消化内科团队在胃镜下行鼻肠管置入,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;由于并发胸腔积液多,陈先生呼吸功能恢复不理想,再行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;经多次CRRT+HP治疗,在18天持续积极救治下,陈先生意识状态好转,呼吸功能逐渐恢复,顺利撤下呼吸机及拔管,腹部症状明显缓解,各种器官指标逐渐好转,于3月31号转出ICU,继续在普外科康复治疗。



朱颂国 县人医重症医学科副主任、副主任医师


有时肚子疼,可不是简单的“多喝热水”就会好的,很有可能是致命杀手“急性胰腺炎”。如果出现突然发作的持续性上腹部疼痛,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发热等症状时,要立即来院就诊


此次重症胰腺炎的成功救治,将为今后科室在重症胰腺炎的救治工作中积累宝贵经验,今后在省人医对口帮扶下,我院重症医学科将持续提高诊疗救治水平,打造“技术精湛,设备精尖,服务精心”的危重症综合救治平台,用实际行动践行“大病不出县”的目标,更好地为佛冈及周边地区群众服务。



什么是急性胰腺炎?


急性胰腺炎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胰酶异常激活,引起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,严重时可引起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。


诱发因素:大量饮酒、暴饮暴食通常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诱因。

主要症状:突然发作的持续性上腹部疼痛、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胀及发热等,重症急性胰腺炎伴有低血压或休克,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,死亡率较高。


急性胰腺炎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并发症,轻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好,1周内可明显缓解,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,死亡率较高,约34%-55%。



科室简介


佛冈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(ICU)主要负责集中收治医院各科各类危重病人,通过严密的观察、多学科的会诊协作、及时的有效治疗和精心的护理,使病人在短时间内度过危险期,为后续普通病房的诊治奠定基础。


科室现有省医专家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1人,副主任医师1人,主治医师4人,住院医师1人。收治范围包括各种原因导致昏迷者;心肺脑复苏者;某个脏器(心、肺、脑、肝、肾)功能衰竭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病人;重症休克、脓毒血症者;各类中毒病人;各类重大手术后的监护支持治疗;其他经短期强化治疗可望恢复的各系统、器官功能减退的急性器官衰竭病人等。


图片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 

撰稿:朱颂国

编辑:黄芷茵

编审:李智锋


分享到:
打印正文
×

用户登录